close
OT=oral therapy?
沒錯,我們現在可能在許多場合,如:學校系統必須扮演這樣的角色,
因為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訓練病患或兒童,
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提供許多策略,幫忙解決問題 。
但OT只要做oral therapy就夠了嗎?
OT不是一門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科學嗎?
很多能力如果不是從參與活動中去練習去經驗,光用聽的,就會了??
就像曾經有老師要求我指導實習生時,
不一定要安排他們自己唸書做讀書報告,
也可以聽老師報告就可以學習到知識啊!
是啊!是可以學到"一點東西",
但根據我個人駑鈍的經驗,聽別人講課10遍都不及我自己唸書一遍的領略,
因為當我真正自己"engage"在這個活動中時,
我才有思考,才會開始組織環境中的訊息,然後整合,做出判斷反應,
最後成為屬於我自己的東西!!
所以某些部分,我仍堅持學生要有這樣的學習方式與機會。
而我們治療的孩子不是這樣嗎?
常常評估到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與動機低,
身為治療師,難道只要用oral therapy不斷鼓勵他,說他很棒,
他就會變得OK了?就會改變他對自己的覺知,改變對自己的評價?
這時候的OT不是要拿出最專門的看家本領,利用活動分析,
提供難易度合宜的挑戰(just-right challenge),運用有趣多變化的活動,
逐步引導孩子參與,進而獲得成功的經驗,改變自我價值觀,導正行為。
就像今天第一次參加團體課的一位小朋友,
因為害怕活動的挑戰,而十分焦慮抗拒,
如果永遠只是在旁邊用"說的"鼓勵他,肯定他,我相信....
日後他還是一樣無法參與這些活動,
因此我們想了辦法,還是讓他玩了一下,玩過之後,
他就發現其實這些活動沒有想像中這麼恐怖,沒有那麼難!
所以當下課時,治療老師再約他下次一起來玩時,
他一口就答應了,還興高采烈地和老師揮手再見。。。
對於家長,不也一樣?
家長當然要教育,要改變他們教養的態度與想法,
但如何做?用"說"的就夠了???
也許有的家長根本聽不懂或聽不進去或聽了但不知如何做!
常聽到治療師對家長"口頭教育"如何使用行為矯正技巧,
就是"如果小孩子哭時,你就忽略啊....","當他亂摔東西時,你就給他負增強...",
但往往家長無法忽略孩子的哭泣聲,所以老是在最後關頭妥協,
或是在小孩亂摔東西制止無效後,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已被撩起的怒火,
一起火山爆發.....
每次諮詢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家長無奈地告訴你,
老師我只想要他出門不要給我當場難堪,賴在地上就好,
所以他要什麼都給他算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
如果OT老師還是一樣用"說"的,家長就會得到幫助??
還是我們應該以自己專業handle孩子的技巧先做直接介入,
畢竟這些technique就是我們被訓練成為這個專業時所學的,
所以當家長們沒有施力點時,
也許我們可以更快找到平復孩子情緒與約束孩子失控行為的方法,
先將孩子的問題降低嚴重度,先讓家長看到孩子在OT手上的進步,
再來教育家長,我相信他們會更信服,也更能領略你所"說"的策略!
這時把已經比較容易handle的孩子交給家長,
家長會減少挫敗感與無助感,會更樂意也有勇氣負起教養的責任。
我從沒認為,OT只要治療兒童,不必教育家長,
相反地,只要在我們醫院待過的人,
都會知道每位治療師每次做完活動都認真地與家長consultation。
但教育家長不是用"說"的就夠了,很多時候是要”示範”!!
我認為書上列的策略,只要大家唸過,都會"說"........
但實施起來可大有學問,因為可不是人人都吃同樣一套,
因人(有時是個案,有時是家長)所做的修正是必要的,
所以當一個治療師很少實際"碰"這個小孩,
我實在很難想像如何給**實在&**實用的策略,
就像光是解決一個握筆姿勢的問題,握筆器就好幾種,
如果不是一一"試",怎麼知道孩子哪一種用的最好?
自己帶ADHD團體一段時間,曾經有人質疑,直接治療小孩的效果沒有家長好,
我也承認,家長不參與,成效絕對打折,
但為何我還是在直接治療小孩?
因為我要藉由訓練小孩間接教育家長--孩子是可以訓練及如何被訓練,
就像是希望家長帶領孩子學習自我組織規劃而寫日誌,
硬是要從治療室開始實施,家長才會發現原來孩子可以做
(即使不會寫字也可以用畫的),回到家之後也才會堅持,
而使用正向增強方式,也是從治療室以代幣制度鼓勵孩子做出正向行為開始,
讓家長知道這些招式有效,他們也才願意回家後大費周章去執行。
而這些我不認為光用"說"的就能達成,
家長也像孩子,也有習得的無助感與無能感,
這些也要讓他們有機會去"經驗",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的認知想法,
否則就像孩子一樣,只是每次用"說"的告訴他,"他可以做得到",
則"他永遠也覺得他做不到"!!
有人說,oral therapy是為了同理家長,給家長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這當然很重要,但絕對不能只有這樣,
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問題若是因為某些特定事件所造成的壓力而引起的,
則我們若沒有去target壓力源的根本問題,
那些所謂的支持很快就會疲乏,使不上力。
而家長的壓力源是什麼?
不就是孩子的發展問題?!
所以OT若沒有辦法使孩子在自己手上讓家長看到進步,
則家長會永遠焦慮,無助無望....,很快地對這位專業失去信心,質疑你"說"的話....
初期若是能藉由直接治療讓家長很快地看到孩子的一些進步(儘管只是些微),
都會讓家長壓力減輕許多,至少讓他覺得有希望,
且感受到孩子現在有人可以幫他,而不是永遠自己孤軍奮戰!
現在有很多人批評直接治療的療效,認為OT應"提高層次",多來點諮商,
不必再做太多低層次,耗費太多勞力荷槍實彈做病人的事.....
有些人也認為OT強調remediate一些屬於component的基礎能力根本成效不彰,
應該完全針對病患的主訴approach,
這當然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對,
我的想法是,所以OT應該在不同的setting下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式,
生命是延續的,疾病發病後有不同的歷程,
在這些不同階段,人的想法與希望都會改變,
所以一個在醫院工作的OT角色是什麼?在社區工作的重點又是什麼?
一個人生病後為什麼會來"醫院"?當然是想移除病源,重獲能力,
當然我們知道有些疾病發生後是不會痊癒的,所以妄想可以根治病灶是不切實際的,
但有些能力卻是可以重新訓練獲得,成為功能獨立的基礎,
特別是這些技能具有進步的潛能時!
例如一位動作笨拙的小孩,如果我們不去加強他的平衡能力,兩側協調,
肢體運用或體適能等基本能力,只是一昧地告訴他或者鼓勵他,
要去多參加體能性團體活動,只是不斷地告訴家長要多讓孩子去公園玩,要多活動,
用"說的"讓他們明白執行這些活動的重要性與價值以及如何做,
他們就真的願意參與,而且可以不挫敗而獲得正向成就???
所以此時在"醫院"的治療師就應該肩負起訓練這些基礎能力的責任,
因為如果我們都不做,那不知道誰還可以做?誰還要做?何時做?
誰還可以對家長花錢花時間不惜路途奔波來醫院的"期待"交代的過去?
相對於在醫院的治療師,在社區服務的治療師角色與服務理念當然完全不同,
自己參與學校系統,居家復健,到府輔具評估,無障礙環境改造等社區服務也一段時間,
深深覺得OT有幸在不同生活情境與疾病的不同歷程中,發揮不同功能來幫助病患,
過去習慣醫院服務模式的我,迄今仍一直在學習,
不以醫院的模式去approach病人,
會試著找尋更多直接幫助病患獨立的代償或調適方法,
因為通常這時在社區中接觸到的病人,他們的希望是在社區生活,在學校上課,
而他們沒去醫院,自可以推論他們已沒有矯治相關缺陷能力的"期待",
當然也就不必大費周章去訓練那些基礎component能力。
所以同時在醫院工作與社區服務的OT,的確是要常常轉換角色,彈性調整思維,
有時都要精神錯亂了,
因此當自己在切換不同服務模式時,更應該要常自我提醒:
千萬不要忘了OT此時此刻對病人的責任與目標在哪?
再問一次那醫院OT的目標在哪?OT的角色與能力又在哪?
如何凡事用"說"的家長就會?那OT學的那些"handling" techniques,豈不是唬人的,
因為家長用"聽"的就都會了???
(備註:所謂handle應該是動詞,除了嘴巴動之外,應還包括手等其他身體部位的動作吧)
就說矯正動作缺失的CIMT、應用在ADHD矯正不當行為模式的CBT、
訓練DCD動作計畫能力的COOP...
有哪個部分是OT都可以不用實際去帶領,引導個案嘗試與挑戰活動的?
上述的理論都強調經由治療師適度調整活動,並引導協助個案成功參與後,
去改變原來負向的認知概念,進而改變行為。
上述的的治療手法也都同時強調居家活動的延續、家長的參與,
所以治療師對個案的直接治療和對家長的教育與要求根本是沒有相衝突的!!
一切值得思考的只是,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
只靠"說"的?????
我不是說用"說"的不對,而是其實說了那麼多,還是希望有人去做那些事,
在學校,我們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用"說"的講給老師&家長聽,
但最終還是希望老師或家長要去做,沒人去做,一切還是歸零!
因此我們要想的是,如何讓這些事執行,
當有些現實情境是:這些事還是沒人做或者沒人會做時,
OT還是只用"說"了算?還是這些事OT根本自己也不會做?
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都用"說"的叫別人做?
對於那些只執行oral therapy的治療師們,
我只能崇拜與佩服,因為他們可以不必approach病人就能一眼洞悉病人的能力,
並且不必在病人身上嘗試各種書本上學習到的理論與策略,
就能斬釘截鐵地"說"programs。
想必他們一定學識淵博,並有豐富的臨床試驗經驗,
有資訊豐富的資料庫,可以如此精確快速地做出比對後下結論....
而他們也一定同時受過專業的心理與行為諮商技巧,
可以只利用"會談"就解決病人的所有問題......
一切只能自嘆弗如,自己才疏學淺,技不如人啊,
真應該再好好自我檢討一番。。。。。
腦中一陣混沌之際突然浮現,
曾經聽有些人語帶睥睨不肖地說過 "哼~我是不太信SI這套啦" ,
但我想要問他的是 "請問你真的做過SI嗎?做過真正的SI嗎?"
如果這些人真的是因為累積豐富臨床經驗後所得的結論,
我會很想認真地與他們討論,但....
常發他們往往講不出SI的基礎理論架構,臨床適用對象,甚至是活動如何設計實施
(有些人根本連書都沒唸懂).....
我想說的是就像有些人從未在臨床工作過,
確總是大放厥詞批評別人的工作沒有價值一樣!?
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自視過高?還是自卑過頭??
不過,
自我反省之後,
我還是期待自己成為一位擁有許多解決病患問題錦囊的
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
而不是一位只會空口說白話的
Oral Therapist (OT???)。
動作學習技巧是我的一個錦囊、感覺統合治療是一個、
行為矯正技術也是一個、會談諮商更只是其中的一個、、、、、
期許自己因學海無涯而更虛心向學,實習更多知識與技能,
應用在我的個案身上學習成長。
沒錯,我們現在可能在許多場合,如:學校系統必須扮演這樣的角色,
因為時間有限,無法直接訓練病患或兒童,
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提供許多策略,幫忙解決問題 。
但OT只要做oral therapy就夠了嗎?
OT不是一門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科學嗎?
很多能力如果不是從參與活動中去練習去經驗,光用聽的,就會了??
就像曾經有老師要求我指導實習生時,
不一定要安排他們自己唸書做讀書報告,
也可以聽老師報告就可以學習到知識啊!
是啊!是可以學到"一點東西",
但根據我個人駑鈍的經驗,聽別人講課10遍都不及我自己唸書一遍的領略,
因為當我真正自己"engage"在這個活動中時,
我才有思考,才會開始組織環境中的訊息,然後整合,做出判斷反應,
最後成為屬於我自己的東西!!
所以某些部分,我仍堅持學生要有這樣的學習方式與機會。
而我們治療的孩子不是這樣嗎?
常常評估到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與動機低,
身為治療師,難道只要用oral therapy不斷鼓勵他,說他很棒,
他就會變得OK了?就會改變他對自己的覺知,改變對自己的評價?
這時候的OT不是要拿出最專門的看家本領,利用活動分析,
提供難易度合宜的挑戰(just-right challenge),運用有趣多變化的活動,
逐步引導孩子參與,進而獲得成功的經驗,改變自我價值觀,導正行為。
就像今天第一次參加團體課的一位小朋友,
因為害怕活動的挑戰,而十分焦慮抗拒,
如果永遠只是在旁邊用"說的"鼓勵他,肯定他,我相信....
日後他還是一樣無法參與這些活動,
因此我們想了辦法,還是讓他玩了一下,玩過之後,
他就發現其實這些活動沒有想像中這麼恐怖,沒有那麼難!
所以當下課時,治療老師再約他下次一起來玩時,
他一口就答應了,還興高采烈地和老師揮手再見。。。
對於家長,不也一樣?
家長當然要教育,要改變他們教養的態度與想法,
但如何做?用"說"的就夠了???
也許有的家長根本聽不懂或聽不進去或聽了但不知如何做!
常聽到治療師對家長"口頭教育"如何使用行為矯正技巧,
就是"如果小孩子哭時,你就忽略啊....","當他亂摔東西時,你就給他負增強...",
但往往家長無法忽略孩子的哭泣聲,所以老是在最後關頭妥協,
或是在小孩亂摔東西制止無效後,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已被撩起的怒火,
一起火山爆發.....
每次諮詢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家長無奈地告訴你,
老師我只想要他出門不要給我當場難堪,賴在地上就好,
所以他要什麼都給他算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
如果OT老師還是一樣用"說"的,家長就會得到幫助??
還是我們應該以自己專業handle孩子的技巧先做直接介入,
畢竟這些technique就是我們被訓練成為這個專業時所學的,
所以當家長們沒有施力點時,
也許我們可以更快找到平復孩子情緒與約束孩子失控行為的方法,
先將孩子的問題降低嚴重度,先讓家長看到孩子在OT手上的進步,
再來教育家長,我相信他們會更信服,也更能領略你所"說"的策略!
這時把已經比較容易handle的孩子交給家長,
家長會減少挫敗感與無助感,會更樂意也有勇氣負起教養的責任。
我從沒認為,OT只要治療兒童,不必教育家長,
相反地,只要在我們醫院待過的人,
都會知道每位治療師每次做完活動都認真地與家長consultation。
但教育家長不是用"說"的就夠了,很多時候是要”示範”!!
我認為書上列的策略,只要大家唸過,都會"說"........
但實施起來可大有學問,因為可不是人人都吃同樣一套,
因人(有時是個案,有時是家長)所做的修正是必要的,
所以當一個治療師很少實際"碰"這個小孩,
我實在很難想像如何給**實在&**實用的策略,
就像光是解決一個握筆姿勢的問題,握筆器就好幾種,
如果不是一一"試",怎麼知道孩子哪一種用的最好?
自己帶ADHD團體一段時間,曾經有人質疑,直接治療小孩的效果沒有家長好,
我也承認,家長不參與,成效絕對打折,
但為何我還是在直接治療小孩?
因為我要藉由訓練小孩間接教育家長--孩子是可以訓練及如何被訓練,
就像是希望家長帶領孩子學習自我組織規劃而寫日誌,
硬是要從治療室開始實施,家長才會發現原來孩子可以做
(即使不會寫字也可以用畫的),回到家之後也才會堅持,
而使用正向增強方式,也是從治療室以代幣制度鼓勵孩子做出正向行為開始,
讓家長知道這些招式有效,他們也才願意回家後大費周章去執行。
而這些我不認為光用"說"的就能達成,
家長也像孩子,也有習得的無助感與無能感,
這些也要讓他們有機會去"經驗",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的認知想法,
否則就像孩子一樣,只是每次用"說"的告訴他,"他可以做得到",
則"他永遠也覺得他做不到"!!
有人說,oral therapy是為了同理家長,給家長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這當然很重要,但絕對不能只有這樣,
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問題若是因為某些特定事件所造成的壓力而引起的,
則我們若沒有去target壓力源的根本問題,
那些所謂的支持很快就會疲乏,使不上力。
而家長的壓力源是什麼?
不就是孩子的發展問題?!
所以OT若沒有辦法使孩子在自己手上讓家長看到進步,
則家長會永遠焦慮,無助無望....,很快地對這位專業失去信心,質疑你"說"的話....
初期若是能藉由直接治療讓家長很快地看到孩子的一些進步(儘管只是些微),
都會讓家長壓力減輕許多,至少讓他覺得有希望,
且感受到孩子現在有人可以幫他,而不是永遠自己孤軍奮戰!
現在有很多人批評直接治療的療效,認為OT應"提高層次",多來點諮商,
不必再做太多低層次,耗費太多勞力荷槍實彈做病人的事.....
有些人也認為OT強調remediate一些屬於component的基礎能力根本成效不彰,
應該完全針對病患的主訴approach,
這當然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對,
我的想法是,所以OT應該在不同的setting下提供不同的服務模式,
生命是延續的,疾病發病後有不同的歷程,
在這些不同階段,人的想法與希望都會改變,
所以一個在醫院工作的OT角色是什麼?在社區工作的重點又是什麼?
一個人生病後為什麼會來"醫院"?當然是想移除病源,重獲能力,
當然我們知道有些疾病發生後是不會痊癒的,所以妄想可以根治病灶是不切實際的,
但有些能力卻是可以重新訓練獲得,成為功能獨立的基礎,
特別是這些技能具有進步的潛能時!
例如一位動作笨拙的小孩,如果我們不去加強他的平衡能力,兩側協調,
肢體運用或體適能等基本能力,只是一昧地告訴他或者鼓勵他,
要去多參加體能性團體活動,只是不斷地告訴家長要多讓孩子去公園玩,要多活動,
用"說的"讓他們明白執行這些活動的重要性與價值以及如何做,
他們就真的願意參與,而且可以不挫敗而獲得正向成就???
所以此時在"醫院"的治療師就應該肩負起訓練這些基礎能力的責任,
因為如果我們都不做,那不知道誰還可以做?誰還要做?何時做?
誰還可以對家長花錢花時間不惜路途奔波來醫院的"期待"交代的過去?
相對於在醫院的治療師,在社區服務的治療師角色與服務理念當然完全不同,
自己參與學校系統,居家復健,到府輔具評估,無障礙環境改造等社區服務也一段時間,
深深覺得OT有幸在不同生活情境與疾病的不同歷程中,發揮不同功能來幫助病患,
過去習慣醫院服務模式的我,迄今仍一直在學習,
不以醫院的模式去approach病人,
會試著找尋更多直接幫助病患獨立的代償或調適方法,
因為通常這時在社區中接觸到的病人,他們的希望是在社區生活,在學校上課,
而他們沒去醫院,自可以推論他們已沒有矯治相關缺陷能力的"期待",
當然也就不必大費周章去訓練那些基礎component能力。
所以同時在醫院工作與社區服務的OT,的確是要常常轉換角色,彈性調整思維,
有時都要精神錯亂了,
因此當自己在切換不同服務模式時,更應該要常自我提醒:
千萬不要忘了OT此時此刻對病人的責任與目標在哪?
再問一次那醫院OT的目標在哪?OT的角色與能力又在哪?
如何凡事用"說"的家長就會?那OT學的那些"handling" techniques,豈不是唬人的,
因為家長用"聽"的就都會了???
(備註:所謂handle應該是動詞,除了嘴巴動之外,應還包括手等其他身體部位的動作吧)
就說矯正動作缺失的CIMT、應用在ADHD矯正不當行為模式的CBT、
訓練DCD動作計畫能力的COOP...
有哪個部分是OT都可以不用實際去帶領,引導個案嘗試與挑戰活動的?
上述的理論都強調經由治療師適度調整活動,並引導協助個案成功參與後,
去改變原來負向的認知概念,進而改變行為。
上述的的治療手法也都同時強調居家活動的延續、家長的參與,
所以治療師對個案的直接治療和對家長的教育與要求根本是沒有相衝突的!!
一切值得思考的只是,什麼樣的方式最有效?
只靠"說"的?????
我不是說用"說"的不對,而是其實說了那麼多,還是希望有人去做那些事,
在學校,我們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用"說"的講給老師&家長聽,
但最終還是希望老師或家長要去做,沒人去做,一切還是歸零!
因此我們要想的是,如何讓這些事執行,
當有些現實情境是:這些事還是沒人做或者沒人會做時,
OT還是只用"說"了算?還是這些事OT根本自己也不會做?
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都用"說"的叫別人做?
對於那些只執行oral therapy的治療師們,
我只能崇拜與佩服,因為他們可以不必approach病人就能一眼洞悉病人的能力,
並且不必在病人身上嘗試各種書本上學習到的理論與策略,
就能斬釘截鐵地"說"programs。
想必他們一定學識淵博,並有豐富的臨床試驗經驗,
有資訊豐富的資料庫,可以如此精確快速地做出比對後下結論....
而他們也一定同時受過專業的心理與行為諮商技巧,
可以只利用"會談"就解決病人的所有問題......
一切只能自嘆弗如,自己才疏學淺,技不如人啊,
真應該再好好自我檢討一番。。。。。
腦中一陣混沌之際突然浮現,
曾經聽有些人語帶睥睨不肖地說過 "哼~我是不太信SI這套啦" ,
但我想要問他的是 "請問你真的做過SI嗎?做過真正的SI嗎?"
如果這些人真的是因為累積豐富臨床經驗後所得的結論,
我會很想認真地與他們討論,但....
常發他們往往講不出SI的基礎理論架構,臨床適用對象,甚至是活動如何設計實施
(有些人根本連書都沒唸懂).....
我想說的是就像有些人從未在臨床工作過,
確總是大放厥詞批評別人的工作沒有價值一樣!?
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自視過高?還是自卑過頭??
不過,
自我反省之後,
我還是期待自己成為一位擁有許多解決病患問題錦囊的
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
而不是一位只會空口說白話的
Oral Therapist (OT???)。
動作學習技巧是我的一個錦囊、感覺統合治療是一個、
行為矯正技術也是一個、會談諮商更只是其中的一個、、、、、
期許自己因學海無涯而更虛心向學,實習更多知識與技能,
應用在我的個案身上學習成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